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春秋论(三) 宋末元初 · 吕大圭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九、春秋五论、《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
或曰:子谓《春秋》不以日月名称爵号为褒贬,则信然矣。
若是则《春秋》所书皆据旧史尔,所谓门人高弟不能赞一辞者,其义安在?
曰:有《春秋》之达例,有圣人之特笔。
有日则书日,有月则书月,名称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与夫盟则书盟,会则书会,卒则书卒,葬则书葬,战则书战,伐则书伐,弑则书弑,杀则书杀,一因其事实,而吾无加损焉,此达例也。
其或史之所无,而笔之以示义,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戒者,此特笔也。
元年春正月,此史之旧文也。
加王焉,是圣人笔之也。
中国之诸侯,有葬吴楚君者矣,而吴楚之君不书葬,是圣人削之也。
晋侯召王见于传者之所载,而圣人书之曰狩,所以存天下之防。
宁殖出其君,名在诸侯之策,而圣人书之曰卫出奔,所以示人君之戒。
不但曰仲子而曰惠公仲子,不但曰成风而曰僖公成风,不曰陈黄而曰陈之弟黄,不曰卫絷而曰卫之兄絷,阳虎陪臣书之曰盗,吴楚僭号书之曰子,子纠不书齐而小白书齐,突不书郑而忽书郑,立晋而书卫人立,王子朝而书尹氏,凡此者皆圣人之特笔也。
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盖用达例而无加损者,圣人之公心;
有特笔以明其是非者,圣人之精义。
达例所书,非必圣人而后能,虽门人高弟预之可也;
精义所在,岂门人高弟所能措其辞哉?
非圣人则不能与于此。
学者之观《春秋》必知孰为《春秋》之达例,孰为圣人之特笔,而后可观《春秋》矣。
抑愚尝深惟《春秋》之义,窃以为其大旨有三。
一曰明分义,二曰正名实,三曰著几微。
所谓明分义者何也?
每月书正以明正朔之所自出,王人虽微必序于诸之上,皆所以序君臣。
内齐而外楚,内晋而外吴,始书荆而后书楚,始书吴而后书子,皆所以别内外。
书陈黄、卫絷所以明兄弟之义,书晋申生、许止所以明父子之恩。
曹羁、郑忽,长幼之序也;
成风、仲子,嫡庶之别也。
凡此之类,皆所以明分义。
所谓正名实者何也?
《传》称隐为摄而圣人书之曰公,则非摄矣。
《传》称许止不尝药而圣人书之曰弑,则非不尝药矣。
卓之立未踰年而圣人正其名曰君,则里克之罪不能逃。
夷皋之弑既归狱于赵穿,而圣人书之曰盾,则赵盾之情不能掩。
齐无知陈佗踰年之君也,而书之曰杀,正讨贼之名也。
阳虎陪臣也,而书之曰盗,正贱者之罪也。
凡此之类,皆所以正名实。
所谓著几微者何也?
郑伯使宛来归祊,而圣人书之曰入,入者内弗受之辞也。
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明因狩而后也。
公自京师,遂会诸侯伐秦,明因会伐而如京师也。
公子结媵妇,遂及齐宋公盟,著公子结之专也。
公会齐、郑伯于中丘,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著公子翚之擅也。
葵丘之,宰周公与焉,已而书曰:「戊辰,诸侯盟于葵丘」。
明宰周公之不与盟也。
溴梁之,诸侯咸在,已而书曰:「戊寅大夫盟」。
大夫之自盟也。
凡此之类,皆所以著几微。
其他书法,盖亦不一而足,然其大旨亦不出于三者之外矣。
圣人之笔如化工,随物赋形,洪纤高下,各得其所,之意,常流行于其间。
虽其所纪事实不出于鲁史之旧,而其精神风采则异矣。
学者之观《春秋》,要必知有《春秋》之达例,则日月名称如后世诸学之穿凿者必不同也。
要必知有圣人之特笔,则夫分义之间,名实之辨,几微之际,有关于理义之大者,不可不深察也。
若曰《春秋》但约鲁史之文,使其文简事核而已,则夫人皆能之矣,何以为《春秋》!
春秋五论(三) 南宋 · 蔡沆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八、复斋公集
或曰:子谓《春秋》不以日月、名称、爵号为褒贬,信然矣。
若是则《春秋》所书皆据旧史尔,门人高弟不能赞一辞,其义安在?
曰:有《春秋》之达例,有圣人之特笔。
有日则书日,有月则书月,名称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与夫盟则书盟,会则书会,卒葬则书卒葬,战伐则书战伐,弑杀则书弑杀,一因鲁史旧文而书之焉,此达例也。
或史之所无而笔之以示义,或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戒,此特笔也。
「元年,春,王正月」,此史之所无也,而书「王」,是圣人笔之也。
中国之诸侯有葬楚君者,此史之所有也,不书「葬」,是圣人削之也。
晋侯召王,明见于传,则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所以存天下之防,立万世君臣之大义也。
宁殖出其君,名在诸侯之策,则书曰「卫出奔」,所以示人君之戒,为后代臣民之龟鉴也。
不但曰仲子而曰「惠公仲子」,不但曰成风而曰「僖公成风」,不曰陈黄而曰「陈之弟黄」,不曰卫絷而曰「卫之兄絷」。
阳虎陪臣,书之曰「盗」;
吴、楚僭号,书曰「吴、楚」。
纠不称公子,小白书「齐」;
突不书郑,而忽书「郑」。
立晋而卫书「人」,立子朝而尹子书「氏」。
凡此皆圣人之特笔也。
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盖用达例而无有加损,圣人之公心;
有特笔而明其是非,圣人之精义。
达例所书,非必圣人而后能,虽门人高弟预之可也;
精义所在,门人高弟岂能措其辞哉!
盖非圣人不能与也。
学者之观《春秋》,必知孰为《春秋》之达例,孰为圣人之特笔而后可观《春秋》矣。
沆尝推《春秋》之义,窃以为其大旨有三:一曰明分义,二曰正名实,三曰著几微。
所谓明分义者何也?
每月书正以明正朔之所自出;
王人虽微,必序诸侯之上,皆以正君臣之大分。
内齐而外楚,内晋而外吴,始书荆而后书楚,始书吴而后书子,皆所以别夷夏之大防
晋申生、许止,明父子之恩;
陈黄、卫絷,明兄弟之义。
曹羁、郑忽,长幼之序正;
成风、仲子,嫡庶之别植。
凡此之类,皆所以明分义也。
所谓正名实者何也?
《传》称隐为摄而圣人书之曰公,则非摄矣;
《传》称许止不尝药,圣人书之曰弑,则非不尝药矣。
卓之立未踰年,圣人正其名曰君,则里克之罪不能逃;
夷皋之弑归罪于穿,圣人书之曰盾,则赵盾之诛不能掩。
齐无知陈佗踰年而书之曰弑,正君臣之大分也;
阳虎陪臣,而书之曰盗,律讨贼之至公也。
凡此数者,皆所以正名实也。
所谓著几微者何也?
郑伯使宛来归祊,而继书入祊,著其不当受之辞;
宋人以郜鼎赂我,圣人书之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太庙,示其所可却之义也,今其不却、不辞者,欲心眩迷而天理晦蚀也。
天王狩于河阳壬申,以朝于王,所以明因狩而后朝王也。
公如京师,遂会宋公、卫、郑伯、曹、邾人、滕人伐秦,明如京师而后伐秦也。
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宋公盟,著其所以失己失人也。
隐公、齐、郑伯在中丘公子翚师会齐人、陈人伐宋公,子翚无君之心著矣。
葵丘之周公与焉,已而书曰「戊辰,诸侯盟于葵丘」,以周公与会而不与盟也。
虽然,诸侯咸集,无敢异志,齐桓尊周之义见矣。
邢丘,改命朝聘之数,怠其政而使大夫听命,曾不思邦交玉帛,非臣下所得专,晋悼乃不自为政,而委之大夫,是之谓倒持太阿而受之柄也。
及溴梁而大夫独盟,威福之权操于下,而君上失政,其萌宁不兆于邢丘乎!
盟宋之役,倡为弭兵之名,合诸侯而使晋楚交见,曾不思戎狄豺狼,非中国所可通,赵武乃徇其邪说,而与之交礼,是之谓自撤藩篱以媚夫盗也。
及于申而蛮夷望风,篡弑之贼无忌惮,而夷狄强横,其事岂不自夫有宋之盟来耶?
凡此之类,皆所以著几微也。
其他书法,不一而足,然其大者则不出于三者之外矣。
圣人之笔如化工,随物赋形,洪纤高下各得其所,而之意常流行于其间,虽其所纪事实不出于鲁史之旧,而其精神风采则异矣。
学者之观《春秋》,知有《春秋》之达例,则日月、名称如后世诸儒之穿凿者不用也;
知有圣人之特笔,则夫分义、名实、几微之辩,有关于义理之大原者,不可不深察也。
若曰《春秋》但约鲁史之文,使其文简事该,则夫人皆能之矣,何以为《春秋》乎!
春秋决疑十篇 其五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夫桓二年书曰。
华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僖十年又书。
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夫君称弑也。
而云及者。
是君臣无别也。
弑之者。
罪臣下也。
春秋决疑十篇 其六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孔父以夺室见弑。荀息以立言被诛。
是无辜之怨。是以及褒之者何。
自臣及君也。盖贬华父与里克也。
孔父之死如与夷之死。荀息之死如卓子之死。
及之者。贵之也。
驳论张华 西晋 · 温羡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
自天子已下,争臣各有差,不得归罪于一人也。
晏子曰:「为己死亡,非其亲昵,谁能任之」?
里克之杀二庶,陈乞之立阳生汉朝之诛诸吕,皆积年之后乃得立事。
未有事主见存,而得行其志于数月之内者也。
式乾之会,张华独谏。
上宰不和,不能承风赞善,望其指麾从命,不亦难乎!
况今皇后谮害其子,内难不预,礼非所在。
且后体齐于帝,尊同皇极,罪在枉子,事不为逆,义非所讨。
今以不能废枉子之后,与赵盾不讨杀君之贼同,而贬责之,于义不经通也(《晋书·温羡传》。先是张华被诛,齐王囧辅助政,建议欲复其官爵,论者或以为非,驳之。)
荀息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晋献公子九人。听骊姬之谮也。
太子申生缢于新城重耳奔蒲。
夷吾奔屈。尽逐偫公子。
骊姬之子奚齐及其娣之子卓子留于宫。公疾病。
荀息。将使立奚齐
荀息曰。臣竭尽股肱之力。
加之以忠贞。不济。
则以死继之。公曰。
何为忠贞。对曰。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忠也。送往事居
耦俱无猜。贞也。
公薨。荀息奚齐
里克使人杀之丧次。荀息将死之。
人曰。无益也。
不如立卓子荀息又立之。
里克曰。三怨将作。
秦晋辅之。子将如何。
荀息曰。吾与先君言矣。
我欲复言。然谓人己乎。
里克卓子于朝。荀息死之。
邱明褒之曰。诗人有言曰。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荀息有复言重诺之义。夫荀息
晋国大夫。为执政之臣。
顾命以立其君。人能杀之。
己不能讨之。是□于国。
再立卓子以偷其安。里克之告。
又不得诛。以害其主。
虽曰复言。何叹之有。
献公荀息执政也。以荀息为能贤也。
而属之二子。令二子无辜而死。
荀息之不贤所致。其无乃辜先君之托孤之寄乎。
且己以大夫也。不宜从君于昏而立幼稚。
知诸子之贤。不能立之。
以利于晋。为国家长世之计乎。
比周于姬氏之党。乃嬖宠之党也。
立二君而不能定其位。纵其贼以致乱于其国。
若亡之党不可以立乎。非己智力之能全也。
其轻许之乎。是轻之言而许之。
是贪其位而固其权。复言以死之。
子其不死。人□以诛之于子矣。
大国之人。不能保其身。
知贼不讨。不可谓之忠。
纵其为虐。不可谓之贞。
事嬖宠幼弱之子。远伯王贤哲之君。
耦俱无猜。其若是乎。
若偫盗力争。不能计胜而死。
犹将贤之。若不能讨贼。
无谋自殒。将何以尚之哉。
匹夫匹妇死于沟壑者。无以异之。
凡顾命受遗之日。择长辅少之道。
非伊周之才智。且将不济。
荀息所能也。是以宪宗弥留之日。
内外疑恐。奸邪之人。
宪之。复诛其党。
有来中书裴晋公语及大政者。公勃然曰。
当问大臣。此非殿中事。
告者遽退。杜黄裳时为庶子
亦以玉佩系上。阳周太子安否。
及临。慰劝之曰。
冢宰大臣前揭丧巾。睹天颜哀毁之状。
莫不相顾而泣。又喜万国之得主也。
即深谋远虑。于防微之道。
如是之备。及后国家以副君之命。
必有社稷之难。遗诏择立。
以为之常。盖不由大臣之谋始也。
皆左右近密建议奉迎。位既及定。
乃命百辟以行大礼。始谋之臣。
即新君受赐之地。迁之重权。
委以大政。南北二军。
归其肘腋。九城之禁。
由其管钥。若然公议者。
尚可知其谏主及后诛戮。嗣王之英武者。
或择幼冲之可教。其议立之父。
轮告不实之状。循环署其名。
民间谓之车毂状。宦者谓之金轮图。
常有请赵公同署名者。公歔欷流涕。
不忍执笔。其子曰。
事既行矣。祸不可变。
一家三百口。在于今日。
大人何疑之有。请笔代署。
宦官畏大臣不从。必兴诛戮。
当动摇天下。及见其名。
莫不喜悦。由是骤命其子。
以居清列。终致权□阉竖
倾覆宗社。皆赵公之所为也。
或曰。赵公之生也。
由不如荀息之能尽其生也。生之与死。
皆乱国者。何升降之有。
二子者。可谓异代而同罪。
邱明之褒。不其谬欤。
本卫状顷者内有警急羽林将军敬伟不避危险斫门斩关诛锄逆贼肃清宫禁元功盛勋合加旌赏左右羽林卫二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三
期门骑士。
五营骁健之夫。
羽林孤儿。
六郡良家之子。
既兼都尉
实号岩郎
甘延寿之武勇。
傅介子之趫捷。
如貔犷烈。
莫与之争。
如鹖冲飞。
死而无退。
自非邓彪贵冑。
窦固名家。
岂可滥厕戎麾。
叨居武禁。
顷者鸱枭反噬。
蜂虿成妖。
衅发床褥之间。
灾生肘腋之下。
虹穿白日。
星孛紫微。
时惊触瑟之虞。
遽有献图之变。
敬伟不承制敕。
辄入宫闱
骑列青规。
兵交黄屋。
犯龙苑之禁。
尚供严刑。
鹿门之关。
犹思干纪。
岂有白鹇飞阁。
列阖长驱。
元武仙楼。
冲扉直进。
侮弄兵器。
震动乘舆。
论功虽则可嘉。
议罪便当不敬。
以勤补拙。
终过重而劳轻。
以力酬愆。
即罪大而功小。
何者。
经纶秘算。
不忤于密图。
君臣恒规。
理存乎大体。
勃鞮斩袂。
晋主纳其忠。
管仲射钩。
齐桓任为相。
怒封雍齿
劝一志于人臣。
泣斩下公。
惩两端于军将
鄢陵述命。
竟守前荣。
里克施恩。
便招后谴。
春秋之明诫。
今古之崇规。
劳不足称。
罪宜先结。
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110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唐宋名贤确论》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九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
隐公曰:「为其少故也。
吾将授之矣。
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杀之。
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
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
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
隐公之智,曾不若涂之人,哀哉。
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
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
隐公追先君之志,而国焉,可不谓仁乎?
惜乎其不敏于智也。
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
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
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
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受祸亦不少异。
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无足哀者。
吾独表而出之,以为世戒。
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
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
李斯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之夺其位,故勉而听
使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
何蒙氏之足忧。
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
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
郑小同高贵乡公侍中,尝诣司马师
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
曰:「不见」。
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
遂酖之。
王允之王敦夜饮,辞醉先寝。
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
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
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
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有以也夫。
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郑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
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727年6月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若夫孝在扬名。
忠归令德。
事因感激。
气概生焉。
时逢屯难。
勋业成焉。
桃李灼灼。
不自言于蹊径。
青青。
不受令于霜雪。
穷独善而无挠。
达兼善而无矜。
子曰君子哉若人。
斯吾河东公之谓也。
公讳执一。
字某
宏农华阴人也。
司徒观王雄之曾孙。
郓州宏农公续之孙。
州胡城公思止之子。
户部尚书相国执柔之弟。
观公侍中恭仁公之伯父也。
德公尚书令师道公之叔父也。
在隋则二代五公。
在唐则一门三相
台辅积庆。
禀清明之识。
河岳会灵。
资磊落之气。
体刚毅深于城府。
蕴规略长于襟带。
戏为军阵。
敌国之势幼成
请学兵书。
长城之望早集。
年甫十六。
先君捐馆。
七日绝饮。
三年泣血。
缟綅有制。
儒家叹其从礼
柴棘加等。
议者忧其死孝。
清门祖德。
势冑能贫。
太夫人在堂。
有致力之养。
非躬艺黍稷。
不以供甘旨。
非手树桑麻。
不以荐絺纩。
年逾一纪。
勤不知劳。
既极安亲之心。
方展事君之节。
乃濯缨璜渚。
献策金门。
干当代之圣君。
论天下之成败。
秦皇览奏。
屏左右而与谋。
汉帝闻言。
膝前席而不觉。
一见拔玉钤仓曹
再见取尚食直长
三见寘典设郎
骤进直词。
深触权嬖。
为易之兄弟所嫉。
左授伊州果毅
又上封章。
帝用嘉纳。
游击将军右卫郎将
历左清道率。
换右卫中郎押千骑使。
总统貔武。
便繁肘腋。
故得协心五王。
戡剿二竖
奋飞北落。
推戴中宗
嗣唐配天。
不失旧物。
以匡复勋。
云麾将军右鹰扬将军
封宏农县公
赏未充庸。
且有后命。
冠军大将军右威卫将军
河东郡
二千户
赋四百室。
俾之铁券。
恕其十死。
又赐天马瑞锦。
珠盘瑶爵。
䌽纹五百。
缣素三千。
分三土之上腴。
处五等之高列。
雕戈紫绶。
环卫于钩陈。
玉瓒黄流。
侍祠于清庙。
岂知衅结梁鲁。
政出艳哲。
里克纳惠而为戮。
苌叔城周而见咎。
彼五绩之摧颓。
此三黜之屯踬。
出为常州刺史
以太夫人羸老。
乞避卑湿。
特降中旨。
转牧晋州
驸马都尉琅琊王同皎
亲贤地切。
休戚图深。
安刘之策未遂。
钟室之灾先及。
吏扇纷岳。
公陷关通。
贬徙沁州刺史不知事仍长任。
夜魂九逝。
非北首而无归。
昼户重扃。
异南冠而同絷。
果能推分荣辱。
忘怀生死。
人不堪其忧。
公不改其操。
久之。
尽削官封。
放还侍母。
梁山雨雪。
不隔曾氏之思。
王畿风景。
来就潘园之养。
寻而大勋不废。
天道复反。
归既夺之井邑。
起故时之将军
卫尉卿
复初封爵。
岩岩剑山
蜀之险要。
嗷嗷飞雁。
人未安居。
饥渴仁明。
辑绥凋弊。
又授公剑州刺史
蔚彼黍苗。
乐我膏泽。
内忧远讣。
殒绝逾时。
于是搏膺星奔。
徒跣永路。
雨不接乘。
夜不解缞。
因心通礼。
朝流钦叹。
有命夺情。
汾州刺史团结兵马。
哀诉不允。
金革无违。
中国稽而有备。
单于遁逃而远迹。
诏徵为凉州都督左卫将军河西诸军州节度督察九姓赤水军等大使
公富以农政。
和以师律。
彰信蕃部。
赫怒军容。
匈奴之臂。
碛路安而不警。
张汉家之掖。
雪山开而无寇。
遂摄御史中丞
玺书劳徕。
缛赏稠叠。
又牧原州
未发。
复授凉州都督
右卫将军
使悉如故。
寻移许州刺史
未到。
单于款关。
右卫将军检校胜州都督兼处置降户使。
怀柔以德。
种落宜之。
徵还本官。
又兼原州都督
旋属降户翻叛。
河朔俶扰。
边城耸蹙。
诸将无功。
强修连率夏州
按察关内。
羽书日夜。
俾还郡牧。
公按甲待敌。
确乎不动。
虏骑畏威。
竟无来掠。
向使回避行于一步。
则攘窃启于万端。
十将耗五。
数年未复。
既而强公追愧。
朝端延赏。
徵拜右威卫大将军
检校右金吾大将军
寻而即真
禁卫肃然。
异于他日也。
皇上哀庶戮之不辜。
念偫胡之自孽。
大军之后。
荆棘生焉。
乃命公摄御史大夫
为朔方元帅
公刚肠疾恶。
擒奸摘罪。
曩将之所弥缝。
宿吏之所乾没。
匿赃散廪。
一徵百万。
矫枉过正。
众口嚣然。
右卫大将军
无何。
右金吾大将军
金刀更新。
骲鞘仍旧。
岩廊益峻。
徼道增清。
金紫光禄大夫鄜州刺史
人宽吏急。
犹前政也。
享年六十有五。
开元十四年正月二日
薨于官舍。
阖境发丧。
列城望祭。
古之遗爱。
何以加焉。
天子伤之。
下诏曰。
故官某。
夙负名义。
早著勋庸。
居内外之职。
备文武之任。
忠勤匪懈。
诚节无渝。
忽焉徂没。
情深悲悼。
可赠户部尚书
归赗成丧。
有加恒数。
惟公以孝敷闻。
以忠特达。
以干述职。
以能典兵。
凡领郡十四。
将军十二。
再杖节钺
执金吾
一至九卿
二兼独坐。
俨有直道。
侃无媚辞。
银艾复乎旧德。
圭爵传乎祚允。
全忠节于夷险。
与福禄而终始。
谥曰忠公
朝之令典也。
夫人新城郡夫人独孤氏。
左威卫大将军益州都督卿云之女也。
妇德母仪。
中外师范。
开元四载
先公即穸。
以今十五年六月
合葬于咸阳之洪渎川
礼也。
其孤濯汪等。
衔恤靡诉。
托词畴识。
感称伐之垂文。
哀劬劳之罔极。
铭曰。
堂堂杨公。
神密气雄。
苦身难孝。
正国危忠。
落彼狡童。
树此帝功。
昔称关西
今也河东
观王之裔。
珠华玉丽。
重叶尚主。
三朝嫔帝。
韡韡七德。
侁侁六艺。
公之亢宗。
郁为世济。
凉镇西隅。
朔临北胡。
天子授钺。
将军剖符。
青蛇入笥。
白兽衔珠。
去持玉节。
执金吾
转予爪士。
守于鄜畤。
明察号神。
仁恩名子。
武都石折。
文昌星死。
素盖归飞。
黄泉巳矣。
卜葬卷阿。
哀荣孔多。
尚书鼓吹。
太平虞歌。
碑流雨迹。
松引风过。
独封茅土。
长誓山河。
宋文帝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栾城后集》卷一○
晋献公杀其世子申生,而立奚齐,国人不顺。
大夫里克奚齐、卓子而纳惠公,《春秋》皆以弑君书之矣。
惠公既立,而杀里克,以弑君之罪罪之。
《春秋》书曰:「晋杀其大夫里克」。
称人以杀,杀有罪也。
称国以杀,杀无罪也。
里克弑君而以无罪书,此《春秋》之微意也。
奚齐、卓子之立,以淫破义,虽已为君,而晋人不君也。
即已为君,则君臣之名正,故里克为弑君。
而国人之所不君,则势必不免。
里克因国人之所欲废而废之,因国人之所欲立而立之,则里克之罪与宋华督、齐崔杼异矣。
虽使上有明天子,下有贤方伯里克之罪犹可议也。
惠公以弑得立,而归罪于克,以自悦于诸侯,其义有不可矣。
惠公杀克而背内外之赂,国人恶之,敌人怨之,兵败于秦,身死而子灭,至其谋臣吕甥、郤称、冀芮皆以兵死。
盖背理而伤义,非独人之所不予,而天亦不予也。
宋武帝之亡也,托国于徐羡之、傅亮、谢晦。
少帝失德,三人议将废之,而其弟义真亦以轻动不任社稷,乃先废义真,而后废帝,兄弟皆不得其死。
乃迎立文帝
文帝既立,三人疑惧。
羡之、亮内秉朝政,晦出据上流,为自安之计。
自谓废狂乱以安社稷,不以贼遗君父,无负于国矣。
文帝藩国旧人王华、孔宁子、王昙首皆陵上好进之人也,恶羡之、亮据其径路,每以弑逆之祸激怒文帝遂决意诛之。
三人既死,君臣自谓不世之功也。
是时宁子已死,昙首皆受不次封赏。
文帝在位三十年,其治江左称首。
元嘉三年始诛三人,是岁皇子
劭既壮而为商臣之乱。
、宁子之子孙无闻于世,而昙首之子僧绰以才能任事,亦并死于劭。
于乎,天之报人,不远如此!
不然晋惠公、宋文祸发若合符契,何哉?
谢晦将之荆州,自疑不免,以问蔡廓
曰:「卿受先帝顾命,任以社稷,废昏立明,义无不可。
但杀人二昆,而以北面挟震主之威,据上流之重,以古推今,自免为难耳」。
善夫!
蔡廓之言,不学《春秋》而意与之合。
太史公有言:「为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蹈篡弑之诛。
其意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宋之君臣诚略通《春秋》,则文帝必无惠公之祸,徐、傅、谢三人必不受里克之诛。
悲夫!
五代1060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栾城应诏集》卷三、《文编》卷二八、《四续古文奇赏》卷一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六、《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一六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昔者商、周之兴,始于卨、稷,而至于汤、武,凡数百年之间而后得志于天下。
其成功甚难,而享天下之利至缓也。
然桀、纣既灭,收天下,朝诸侯,自处于天子之尊,而下无不服之志。
诛一匹夫而天下遂定,盖其用力亦甚易而无劳也。
至于秦汉之际,其英雄豪杰之士,逐天下之利唯恐不及,而开天下之衅惟恐其后之也,奋臂于大泽,而天下之士云合响应,转战终日而辟地千里,其取天下若此其无难也。
然天下已定,君臣之分既明,分裂海内以王诸将,将以传之无穷,百世而不变,而数岁之间,功臣、大国反者如猬毛而起,是何其取之之易而守之之难也!
若夫五代干戈之际,其事虽不足道,然观其帝王起于匹夫,鞭笞海内,战胜攻取,而自梁以来不及百年,天下五禅,远者不过数十年,其智虑曾不足以及其后世,此亦甚可怪也。
盖尝闻之,梁之亡,其父子兄弟自相屠灭,虐用其民而天下叛;
周之亡,适遭圣人之兴,而不能以自立。
此二者,君子之所不疑于其间也。
而后唐之庄宗、明帝,与晋、汉之高祖,皆以英武特异之姿,据天下太半之地,及其子孙,材力智勇亦皆有以过人者,然终以败乱而不可解,此其势必有以自取之也。
唐、汉之乱始于功臣,而晋之乱始于戎狄。
皆其以易取天下之过也。
庄宗之乱,晋高祖以兵趋夷门,而后天下定于明宗
后唐之亡,匈奴破张达之兵,而后天下定于晋;
匈奴之祸,周高祖发南征之议,而后天下定于汉。
故唐灭于晋,晋乱于匈奴,而汉亡于周。
功臣负其创业之勋,而匈奴恃其驱除之劳,以要天子。
听之则不可以久安,而诛之则足以召天下之乱,动一功臣天下遂并起而轧之矣。
故唐夺晋高祖之权而亡,晋绝匈奴之和亲而灭,汉诛杨邠、史肇而周人不服,以及于祸。
彼其初无功臣、无匈奴则不兴,而功臣匈奴而灭之。
故古之圣人有可以取天下之资而不用,有可以乘天下之势而不顾,抚循其民以待天下之自至,此非以为茍仁而已矣,诚以为天下之不可以易取也。
欲求天下而求之于易,故凡事之可以就天下者,无所不为也。
无所不为而就天下,天下既安而不之改,则非长久之计也。
改之而不顾,此必有以忤天下之心者矣。
昔者晋献公既没,公子重耳在翟,里克奚齐、卓子而召重耳重耳不敢入,秦伯使公子絷往吊,且告以晋国之乱,将有所立于公子。
重耳再拜而辞,亦不敢当也。
至于夷吾,闻召而,以汾阳之田百万命里克,以负蔡之田七十万命丕郑,而奉秦以河外列城五。
及其既入而背内外之赂,杀里克、丕郑,而发兵以绝秦,兵败身虏,不复其国。
而后文公而收之,大臣援之于内,而秦、楚推之于外,既反而霸于诸侯。
唯其不求入而人入之,无赂于内外而其势可以自入,此所以反国而无后忧也。
其后刘季于丰沛之间,从天下武勇之士,入关以诛暴秦,降子婴
当此之时,功冠诸侯,其势遂可以至于帝王,此皆沛公之所自为而诸将不与也。
然至追项籍固陵,兵败而诸将不至,乃捐数千里之地以与韩信、彭越,而此两人卒负其功,背叛而不可制。
故夫取天下不可以侥倖于一时之利,则必将有百岁不已之患,此所谓不及远也。
御史中丞卢奕谥议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六
卢奕刚毅而忠。直方而清。
励精吏事。所居可纪。
天宝十四载洛阳陷没。
于时东京人士。狼狈鹿骇
猛虎磨牙而争其肉。居位者皆欲保性命而完妻子。
或先策高足。争脱羿彀。
或不耻苟活。甘饮盗泉。
独正身守位。蹈义不去。
以死全节。誓不辱身。
势窘力屈。以朝服就执。
犹慷慨感愤。数贼枭獍之罪。
观者股慄。不变其色。
西向而辞君。然后受害。
虽古烈士。方之者鲜矣。
或曰。洛阳存亡
操兵者实任其咎。非执法吏所能抗。
师败将奔。去之可也。
委身寇仇。以死谁怼。
及以为不然。勇者禦而忠者守。
必社稷是卫。则生死以之。
危而去之。是智免也。
于忠何有。盖荀息杀身于晋。
不食其言也。仲由结缨于卫。
不避其难也。元冥勤其官而水死。
守位而忘躯也。伯姬待保姆而火死。
先礼而后身也。彼四人者。
死之日皆于事无补。夫岂爱死而贾祸也。
以为死轻于义。故蹈义而捐生。
古人书之。使事君者劝。
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
廉察之任。切于元冥之官。
分命所系。不啻保姆。
逆党兵威。烈于水火。
于斯时也。能与执干戈者同其戮力。
挽之不来。推之不去。
岂不以师可亏。义不可苟。
身可杀。节不可夺。
故全其操持于白刃之下。孰与夫怀安偷生者同其风哉。
谨按谥法。图国忘身曰贞。
秉德尊业曰烈。执宪戎马之间。
志藩王室。可谓图国矣。
国危不能救。而继之以死。
可谓忘身矣。历官十一任。
言必正。事必果。
而清节不挠。去之若始至。
可谓秉德矣。先时黄门以直道佐时。
嗣之以忠纯。可谓尊业矣。
谥曰贞烈。谨议。
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颂碑 唐 · 郤昂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一
垂象者元。
上昭乎天厩天驷。
体元者圣。
下列乎廋人校人。
骥称其德。
亦已远矣。
愿言马之志。
曾有意乎。
粤若乾道为良。
坤元利牝。
驹从渥水。
骏发中庐
屈产贵其能鸣。
雁门多其美脊。
岂止宗生冀北
族施汧西而已哉。
自相士运其天机。
孙阳明其骨性。
秦赞涖其前后。
许卫详其毛色。
悲伐在其股膺。
寒管议其唇齿。
麻朝訾其颊胲。
女厉辨其目眸。
轩辕得之过寒门。
穆满得之游昆崙。
周王得之平东邻。
汉帝得之定西秦。
高祖得之四至。
我开元得之五辂备。
敢问毛虫三百六十。
其谁力多于是乎。
夏殷以还。
经传莫纪。
周制厩马。
始颁厥官。
凡十二闲。
马三千四百五十六。
始皇吞并宇内。
六万骑之国。
马尽归秦。
汉武大脩甲兵。
崇饬战马至四十万匹。
是多乎哉。
自魏及隋。
天下骚动。
疲劳死转。
数不足徵。
我有唐之新造国也。
赤岸泽仅得牝牡三千匹。
太仆张万岁傍陇右驯字之。
四十年间。
孳息成七十万六千匹。
属张氏替职。
圉师败官。
马之教駣。
日失其序。
开元初
唯得二十四万匹。
至十九年。
复成四十四万匹。
今之盈缩。
亦不甚过。
上耕耤之明年
命我邠公典斯马政。
公齐其饮食。
视其良驽。
廥刍庌凉。
纲恶去害。
天子以公有伯翳宜生之德。
爰锡土田。
日磾善养之功。
真堪宰相
召公入掌三事。
外司百揆。
调饪鼎实。
缉熙帝繇。
夷吾果理于高徯。
咎单谌畅于伊尹
帝曰。
若予邠之后。
亮采惠畴。
佥曰元祐。
帝曰俞。
咨祐。
汝作小司空
兼攼牧圉。
李公言成允令。
才实允宗。
恪居本朝。
能率大戛。
载习载步。
(禾崔)之秣之。
疏秽镇浮。
受剂听讼。
匪烧匪剔。
斯马斯才。
天之宠。
未可涯也。
判官尚乘奉御长孙勖寿安贺兰华阴主簿常冀。
并心悬规镜。
家韫赐书。
投刃靡全。
应机立断。
侣昌门之骖乘。
行翼圣仙。
子况之能官。
坐登卿相。
有原迓浦。
非大而何。
雅所谓恺悌君子。
干禄恺悌。
信矣。
先是国家以岐山近甸。
邠土晚寒。
宁州壤甘。
泾水流恶。
泽茂丰草。
地平鲜原。
当古公走马之郊。
接非子犬邱之野。
度其四境。
分署八坊。
其五在岐。
其馀在三郡。
第一。
苏忠主之。
甘露第二。
刘义尸之。
普润第三。
田敬董之。
普润第四。
邵业监之。
岐阳第五。
李行守之。
太平第六。
马庆尹之。
宜禄第七。
曾睿领之。
安定第八。
李仙正之。
八人者。
或折冲禦侮。
果毅昭戎。
射御不违。
始终惟一。
又命朝散大夫都苑总监韦绩总以统之。
韦公敢行利物。
克壮远猷。
悉心效官。
尽瘁事国。
口占诸吏。
躬亲百为。
攻特执驹。
禁𧔞驱䗽。
抚和趣马
慰荐扈人。
陈损益以示其方。
明赏罚以防其慢。
立封准以课其程。
均众寡以节其宜。
告之以畏威。
申之以诱掖。
曰。
善而筐蜃。
辞而缨纕。
除而兹。
剪而盖。
皆当循尔职制。
无使我马元黄。
抱公绝私。
匪怒伊教。
君子曰。
韦公之𢥠下如此。
欲辞福禄得乎。
人从话言。
马赖调豢。
将蕃其类。
必谨其初。
故春祭房星。
尊祖也。
夏祭先牧
尚养也。
秋祭马社。
敬乘也。
冬祭马步
存神也。
然后时其出入。
侦其肥羸。
一其种性。
殊其皂枥。
旌别淑慝。
无相夺伦。
试言夫名。
且曰献状。
其名则汗血山子。
桃骖绿耳。
金喙腾黄。
驺吾吉光。
蒲梢启服。
野麋娥鹿。
白蚁鸡斯。
蜚鸿母儿。
遗风騕袅。
兹白铁离。
项王之骓。
符主之騧。
桓氏之骢。
晋侯之駮。
魏公绝影。
唐国骕骦。
刘之的颅。
吕之赤兔。
其状则八尺之戎。
七尺之騋。
六尺之骄。
三尺之果下。
文臂花肩。
阴唇白颠。
握踠作足。
昆蹄素悬。
缟形如练。
紫目如电。
有駹有騱。
有𦐛有驠。
骘騇异偫。
骊騵亦分。
散如摛锦。
聚若屯云。
若乃审其容貌。
观其尾鬣。
司其正骨。
鉴其回毛。
膺为宜乘。
肘为减
干为茀方。
背为阕广。
水火又明。
城郭又张。
逸跃翘陆。
䟃𧽼跼顾。
升甗龁草。
降阿饮沱。
骙而翔。
馺而走。
如龙如彪。
或寝或吪。
骉至特立。
仰鸣俯喷。
威仪变态。
不可谈详。
田事既昭。
军容大备。
有马如此。
何忧乎戎。
由是判官长上果毅都尉成公雅贞承顺兼诸寮吏。
及四郡齐人。
八坊长户。
因杂然相与谋曰。
天子亭育我。
邠公覆露我。
李公司牧我。
韦公喔咻我。
君臣同德
其利博哉。
若不毛举数事。
指敕大较。
虽隶圉之后。
将不食吾馀。
且保者。
石门马坊也。
其旧制褊狭。
多历年所。
栋折榱摧。
聩墙填堑。
甘露先置在九成苑外。
土良𧲛美。
不迨苑中。
今兹数公得请于帝。
有诏令新保
徙甘露。
所云创葺。
许用正钱。
今则量抽掌闲供饲国马数内商搉。
纳其资课。
回给工人。
计一岁省库钱七百贯有奇。
以约财裨国。
其利一也。
甲令曰。
诸坊马每年四月十一日停料野放。
今则以三月中候。
阳崖坟盈。
春草先长。
便停稿谷。
俾逐川原。
计一岁减菽粟四千石。
箕秆三万围。
来年之用。
以随时豫蓄。
其利二也。
八坊营田一千二百三十馀顷。
析置十屯。
密迩农家。
悦来租垦。
王在京邑
则税其生刍。
天旋洛师。
乃藏厥嘉实。
岁中收贮二万五千石。
薪蒸倍之。
以安氓尽地。
其利三也。
又缘马所须。
羁绊剪刷。
釜镬畚帚。
注药灌刮之物。
疀涤除之器。
比年皆旁劳州县。
长度公钱。
诛求无时。
不给其用。
寖以承弊。
人多惧忧。
今则权差夫丁。
率自采造。
成二万六千五百三十石升枚具。
中省百姓供费三千贯。
以柅烦激惰。
其利四也。
内厩马每年有瘠者病者。
老者疲者。
择其不任者。
以颁诸坊。
则必喂之艾之。
行之节之。
俟其跳梁。
俟其充腯。
而后入之。
以内癯起废。
其利五也。
是五者。
有仁人焉。
有王政焉。
何独师古。
始为成宪。
则知从邠公之教可以阜。
从李公之法可以经。
从三判官之干蛊。
可以事事无留。
从韦公之训词。
可以孜孜不怠。
古者有劳于国则纪之。
有功于人亦纪之。
里克赋在坰之颂。
燕公篆监牧之作。
吾从二史臣之后。
安敢坠于斯文。
其词曰。
王乘玉兮德至山陵。
泽马于峊兮屡惟休徵。
君命臣力兮庶绩其凝。
八坊载就兮毕来斯升。
岐山之下兮田畴好。
泾水之将兮多美草。
缭垣墉兮积刍稿。
天马来兮从东道
偫紫燕兮骈绿蛇。
骨象奇兮归帝家。
毛御风兮蹄践雪。
举籋云兮低喷沙。
既伯既祷兮无灾害。
有駜有容兮真沛艾。
缟身朱鬣兮又白颠。
聣影长鸣兮声造天。
今安匹兮龙为友。
吾君驭兮寿千年。
上元前一日宴哈萨克波罗特汗陪臣阿克台里克及卓尔齐即席成什乾隆癸巳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
波罗(读作上声)特兹驰使伻,继汗请命觐都京(波罗特以继其父阿布尔巴木毕特为汗遣陪臣阿克台里克人觐念其汗本虽受中朝封爵而请命有爱戴之忱且以十一月杪自伊犁驰驿行走便捷上元前即抵京殊属恭顺因优加宴赉)
底须更(平声)置示威重,便可允行奖恪诚。
卓尔齐(别部阿卜尔比斯王之子向曾来京)尤习国礼,理藩院引贺新正
厚恩丰宴颁嘉节,柔远旁通万里情。
端平三年七月分第一劄(以不御殿缴进)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六三
臣至愚极陋,起自远方,三十年间,八书吏考,虽田庐之日最久,而畎亩之忠不忘。
大化更新,误叨收擢,退然众后,惟有靖共。
属者内出手书,俾司言责,力小任重,晓夕惊忧。
陛下何取于臣而拔之冗散耶?
抑以其草野少戆,或能尽言无隐耶?
然未信而谏,交浅言深,虽苏轼犹以为疑。
若夫柔行巽入,以涵养为大体,阴讽密谕,以岁月为深功,此平世事也。
臣自立朝以来,每见群臣论议,始则言成败,中则言安危,至于去岁夏五之后,景象顿异,则以存亡言矣。
今也亡之一字惯熟于上下之口,然徒知天下有将亡之形,不知古今有不可亡之理。
理者何?
纲常是也。
纲常者天地所以付宗子,祖宗所以遗后人,臣民所以戴君上,夷狄所以畏服中国者也。
微失之则败,重失之则危,终失之而不悔则亡。
窃迹当世之故,极北小夷,越数万里,干我王略,蹙我境土,此天地之大变也。
以臣观之,蜀口之败,虽鞑也,而终荡于溃兵之扰;
襄州之失,非鞑也,而实坏于叛兵之变。
州县之兵则蔑其守将京畿之兵则疾其长上,以至遐方赤子,皆睊睊然有作慝之念,其为纲沦常斁不既多乎?
陛下岂愿其至此哉?
出御经幄,惧形于色;
朝问群臣,忧见于言。
六字之铭,未尝不欲饬己;
十二条之诫,未尝不欲敕吏;
减斛面、停税亩,未尝不欲宽民;
优廪给、戒掊尅,未尝不欲恤军。
且心者纲常之所自出也,陛下之用心若此,而危形急證相寻不已。
臣废食忘寝,思所以销恶运、遏乱原,而不得其说,陛下隐之于心,其犹有不安者乎?
恭惟本朝立国,度越古昔,太祖皇帝之授受不以私其子,而感赵普金匮与弟之一誓;
高宗皇帝之选立不以私其近属,而寤娄寅亮立昌陵后之一言。
一祖一宗,为我宋肇兴再造之主,皆自其不私天下一念者基之。
臣在田野,侧闻宁宗皇帝嘉定选择之时,追记先朝眷念魏邸之意,故陛下之立必自魏来。
宁考此心,其与后世猜防多忌者异矣,用能绵三百载无疆之休,以启佑我陛下者,亦此一念也。
是以陛下践祚之初,朝飨原庙而都人大悦,则人与之也;
始见圜丘而月星明摡,则天与之也,畴敢贪天之功以自为己力哉?
彼故王之退守藩服,变出不测,霅川之事,深可痛也。
臣尝记真德秀之奏曰:「前有避匿之迹,后与讨捕之谋」。
又记洪咨夔之疏曰:「霅川之变,非济邸之本心;
济邸之死,非陛下之本心」。
魏了翁直前之疏、徐清叟火灾之疏,皆可谓得其情矣。
胡梦昱一疏尤为恻怛,贯穿百代之兴亡,指陈天人之感应,读之令人流涕。
当是时也,天地祖宗犹有以察陛下之有所制,黄壤沉魂犹有以亮陛下之不得已。
亦既十载,天毙老妖,端平改元,威福自出,此非昭冤雪枉之时乎?
臣恭睹元年六月御笔,有曰「胁枉陷逆」,又曰「复爵视茔」,而立嗣一事则曰「关系国家,难以轻议」。
又恭睹二年七月御笔,有曰「卫王功茂,深欲保持其家」,又曰「札付宅之兄弟,自今臣僚毋得捃摭」。
一则牢关固拒,如待深仇,何其重于继同气之后?
一则丁宁覆护,如拊爱子,何其厚于保奸孽之家?
合二笔而观,有人心者宜何如哉?
故王之迹非若秦邸,而秦邸子孙至今蕃盛,此太宗皇帝保全之力。
今也西溪荒阡,麦饭无主,孀嫠孤寄,抑堕缁流,独不以太宗之待秦邸者待之乎?
贼远之罪浮于奸,而死之日,诸子勒令致仕,此高宗皇帝果决之断。
今也宅之顽童,班橐锡第,起玷名郡,敢抗公评,独不以高宗之处者处之乎?
陛下厉精之始,如逐二凶人,窜二贼吏,召诸贤求直言,以至禁戢苞苴,止遏干请,每一札出,万目耸观,四方传诵,交赞圣朝。
独此二笔,读者无不怃然失色,闻者无不黯然吞声。
德于其非所当德,怨于其非所当怨,一念之私,纲常倒植。
大原既失,他美莫赎,骄卒安得不狂悖,凶氓安得不跳踯,叛将安得不飞飏?
岂皆无秉彝之心,盖有以召之矣。
陛下必以远为功,则臣请有以辩之。
昔汉大臣议立文帝之时,特曰齐王母家戾恶,代王母家长者,以善人则大臣安。
史所载本说如此。
大臣之意,不过谋身,岂料得一文帝,遂为三代以后不可及之主哉!
陛下天赋粹美,不下文帝,远之自谋,亦犹汉臣。
既见圣质高迈,乃复时进妖丽,欲以昏其明而盗其权。
所赖韬藏静定,不堕机阱,遂有今日之懿。
若远者岂容生免系狱之辱,而死反冒极美之谥乎
陛下必以故王为疑,则臣又有以释之。
淮南之骄僭,非复有爱兄之道,文帝哭甚哀,以盎解而止;
及闻斗粟尺布之谣,则还地封子,不遗馀恩,岂终胶于盎之说哉?
陛下天性友爱,与文帝同;
故王之胁,与淮南异。
小臣剽闻,谓故王尝从陛下会朝侍班,同榻共食,情爱备至,使无远先入之言,宁不怆念畴昔之好?
若故王者岂其生有友睦之义,而死不蒙经纪之恩乎?
臣爱助孤忠,惟始终以汉文帝望陛下也。
矧自更化之后,凡逐臣羁士见扼于权奸者无枉不白,独天伦大冤不能自明。
一妇茹屈,枯旱三年,匹夫非辜,飞霜六月,而况先帝之子,陛下之兄乎?
臣闻德秀垂殁,语其家以不能申前言为大恨;
又见咨夔仅对臣言,曰「上意未回,则天意亦未易回」。
今二臣已矣,独梦昱所谓冤不散则祸不消,自今观之,其言皆验。
昱窜海滨,弟兄暴骨,今虽官其一子,未足偿一门之痛。
是不惟故王之冤未散,而昱之论亦未明也。
然则解释陛下之疑,启寤陛下之听,此非旧学大臣之责乎?
此非耆老大臣之责乎?
此非二三执政之责乎?
此非经筵从容启沃之责乎?
此非侍从论思献纳之责乎?
此非谏臣绳愆纠缪之责乎?
群臣泛议,一语及此,摇手吐舌,指为深讳,是殆以齐人敬王也。
然而臣知陛下有可回之机者何也?
小臣奏疏,间及此事,陛下虽微诘之,亦不罪之;
草茅对策,间发此语,陛下虽稍抑之,亦不?
之。
是机也,苟有以开导而疏涤之,则油然之一念固在也。
臣愚欲望陛下豁然开悟,出于真诚,特下明诏,敷释本心,正权臣之罪,洗故王之冤,则端平德刑之大者明矣。
是必发暴奸伏,绌绝贪功,抑孽种而夺守符,收宸札而裁宠数。
贾充谥别议里克之恶始彰。
是必营高燥,亟谋绍承,幸伉俪之犹存,庶精爽之有托,若敖之鬼不馁,新城之巫永消,则天心之悔祸有期,人心之厌乱有日,特在陛下一念间耳。
或曰四郊多垒,未暇议也。
不知腹心不治,何以望肤革之安?
或曰皇嗣未衍,未遽议也。
不知《麟趾》不歌,何以致《螽斯》之盛?
事固有甚难者:百物翔踊而楮日轻,则曰吾力不能救;
强胡荐食而兵日困,则曰吾力不能抗。
此不过一号令转移之易,而陛下犹难之。
且事与天合,与祖宗合,与先帝,与天下之心,而何他虑之有?
若易者犹难,臣恐难者愈难矣。
宋文帝何如主,犹能还二王之家,正徐傅之戮,而况九京之下,所望于英明之主哉!
通天地间一气耳,今也盭气流行,在天则为妖星,在地则为洚水,在朝廷则为二相不咸,在边方则为诸阃不协。
去岁叛兵之变,自南而北,殆遍天下;
去夏殿旅之鬨,市扉昼闭,相恐以走。
此无非盭气之流注激射也。
臣曩读清叟火灾疏曰:「若有所警而言,问其故颇异。
昔郑人惊伯有之厉,子产以为鬼无归之故,或者类是」。
臣又近闻宅、宇以其父三十年聚怨之华堂,一旦舍之为僧庐,采其事尤异。
王安石捐居第于钟山,而记者以为睹雱囚之故,殆亦类是。
事虽涉怪,理有或然。
远之家不足恤,而关于宗社者甚重。
若一念之歉横于胸中而不化,则一气之盭郁于两间而不消。
诚能宣明洞达,此歉不留,将见精诚感召,此盭自弭。
不然,运化推移,无往不复,刓忍讳护,其裂难收。
瑶华之位终复,蔡京之后终锢,而光景迫促,已无救于黏、斡长驱之祸矣。
吁!
可畏哉!
臣素拙且贱,始进瞽言,遽触雷霆,罪在不赦。
汉武帝有言:高庙神灵使汝教我。
或者祖宗列圣之神,宁考在天之灵,将以启圣心而开治运欤?
先儒尝谓夷狄为患,由中国先无三纲,故臣以纲常为弭乱之本。
又谓一念觉处便是天理,故臣以一念为纲常之本。
然则宗社存亡之决,夷狄向背之机,天命人心去留之会,在陛下今日之一念,觉则高庙神灵之赐,否则小臣积诚不至,请伏妄言之诛,惟陛下财幸(《铁庵集》卷一。)
按此卷卷首原有总题「谏院奏议」。
春秋咏史乐府 其三十二 曲沃(柔兆敦牂) 清 · 舒位
 出处:瓶水斋诗别集卷一
请歌从军行,长子帅师取大城
再歌筑城曲,宗子维城曲沃
里克有里言,士蔿多奇策。
诚不愿有商臣,亦岂难为泰伯
采药不还药亦香,采薇不食生光。
爱怜少子老是乡,申生何为久自伤。
独不见汉之东海淮阳
春秋咏史乐府 其三十四 专之渝(柔兆敦牂) 清 · 舒位
 出处:瓶水斋诗别集卷一
泰龟泰筮夫人册,筮则从,龟则逆。
龟长筮短君不知,十年臭味良差池。
史苏之占不能用,君王夜有齐姜梦。
齐姜,薰不香。
已无投笏褚都督,空有望尘潘侍郎(褚比杜原款,潘比里克。)
春秋咏史乐府 其四十 藐诸孤(柔兆敦牂) 清 · 舒位
 出处:瓶水斋诗别集卷一
庆父杀般成季奔,里克杀卓荀息死。
死者非,奔者是。
非谓奔者是,死者不得其所死。
君言藐诸孤,辱在荀大夫
大夫曰贞贞乃谅,大夫曰忠忠则愚。
忠贞既竭股肱力,犹幸当年言不食。
虽不食,竟何益。
吾闻伐虢取虞皆荀息,奈何不能杀里克
信不近义谋不臧,白圭白圭磨不得。
春秋左氏传杂论一 其十 荀息死难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九
初,献公使荀息奚齐
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稽首而对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
其济,君之灵也;
不济,则以死继之(云云。)」。
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
曰:「将死之」。
里克曰:「无益也」。
曰:「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
能欲复言而爱身乎」?
右僖九年。
献公骊姬,杀太子,逐群公子,晋事可知。
卒欲骊之子,以属荀息
荀息贤乎,公子有当立者矣,盍姑劝之以与所当立?
不然,辞勿傅,以直匡君可矣。
傅非所立而许之死,非也,而又终欲以复言为忠。
孔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然则不义以为信,虽孔子犹不复也。
陈平亦尝许吕后以王诸吕无不可者,王陵骇怒而诘之,而不尽语以其心也。
及产、禄已王,乃与周勃举兵而诛之。
后世不曰陈平无信,以谓信不近于义也。
夫必以安刘氏为忠,则不以不忠于吕氏为不信也。
忠所在义也,义所在信也。
虽然,陈平何足言哉?
智足以及之而已。
呜呼,曾谓荀息不如陈平乎!
荀息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九、《司马公文集》卷七一、《古今人物论》卷三、《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卷七六四、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一、乾隆《平阳府志》卷三六、乾隆《绛县志》卷一三、乾隆《直隶绛州志》卷一四、乾隆《新修曲沃县志》卷三八、道光《太平县志》卷一三
晋献公使荀息奚齐荀息曰:「臣竭其股肱之力,不济,则以死继之」。
里克奚齐荀息死之。
君子曰:「《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有焉」。
杜元凯以为荀息有此诗人重言之义。
以愚观之,元凯失左氏之意多矣。
彼生与君言,死而背之者,是小人穿窬之行,君子所不讥也。
夫立嫡以长,正也。
献公溺于嬖宠,废长立少。
荀息为国正卿,君所倚信,不能明白礼义,以格君心之非,而遽以死许之,是则荀息之言,玷于献公未没之前,而不可救于已没之后也。
然则,左氏之志所以贬荀息,而非所以为褒也。